来自网友【老曹Trader Joe】的评论最后一集随着jimmy一句let's go home的落幕,屏幕前的我不舍和这个剧告别。12年的我初到美国留学,曾和高中同学在巴尔的摩观看英超球队季前赛,当时还记得晚上在港口闹市区饮酒之后,和baltimore police在酒吧门口超市有过一段交流,当时我已有些喝high,已经记不清具体情况,据我朋友说有些挑衅警察之意,所幸无事发生。当时事后虽得知巴尔的摩市治安情况恶名昭彰,对其警察更有些杂感,但多年之后有幸看完the wire,心中对这一小小插曲更是心有戚戚。anyway,这部剧和很多朋友一样,我最不舍的其实是当中人物,这里就我想到的几位,做一个小小的告别。Kima: 短小干练的拉拉猛女,办案靠谱,坚守自己底线(最后虽然告发lester等人,但因其能stand the ground得到尊重,和解)。是个能诚实面对自我的人,和之前女友分开,承认不是女友的问题,也不是孩子的问题(她其实喜欢孩子),似乎只是不喜欢和女友+孩子的三人模式。Jimmy: bushy top, 纯粹的经典警察,可以称之为案痴。就像jay最后说的,jimmy这小子虽然各种不受管束,不尊重chain of command,成为很多人的pain in the ass,但他最后就能给你clearance。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人,有点像搞电竞的,或者体育运动员。讨厌玩政治,不干事整天bluff的那套,但在baltimore这个地方可能让marlo和barksdale偃旗息鼓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自己也不得不因为越线职业生涯转向。个人情感方面从男儿至死是少年的fuck around(其实他后来也觉得没什么大意思了,但是好像稳定的家庭生活和他工作起来一根筋的轴劲又有冲突),到后来发现家庭其实不错的,最后在落日余晖之下和流浪汉老哥的一句lets go home,似乎意味着浪子回头。bunk: 很old school的警察,但比jimmy圆滑一些,关键时候也是情愿牺牲自己利益去维护一些底线(为帮omar脱罪得罪同事),嬉笑怒骂、笑看风云,baltimore警府的中坚力量。omar:man gotta have a code的典型,巴尔的摩界的令狐冲,仗剑走天涯,盗亦有道,帅得一批。我现在闭着眼睛都能听到all in the game那集里面他那句"for show(sure) nigga, for show" 和爽朗酷酷的笑声。prop joe:东区贩毒老大,属于那种合纵连横,运筹帷幄型的老板。可惜侄子cheese比较矬,错付了。avon barksdale:西区老大,即使有钱有势,啥都不缺了,也不想走副手stringer提议的洗白躺平之路,就是i wanna my corner,够硬。因为他觉得marlo这种人在,是对他这个人credit和地位的威胁,不摆平marlo他就不是avon。也是因为这样,纽约来的bow tie杀手即使差点被avon的人弄死(虽然不是avon的意思)也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和他谈,敬他是个道上的人物,守规矩有底线,不是乱来的。stringer:相比avon,他就有点阴险,看似好像想洗白,帮兄弟们脱离打打杀杀,但其实背地里做的事情太不上道。如周日早上礼拜时间(国际休战期)杀omar,杀dee(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绿了人家除之后快,而非他说的怕dee反水),这样的人虽然读者亚当斯密,上着社大商学院,但眼高手低,并不踏实,想走捷径,真正失道寡助。dee:avon侄子,下放基层挂职/改造,但是身居陋位,依然做得风生水起。这哥们虽然死得早,但是我挺喜欢他的。有头脑,有原则,那段给小哈喽们科普国际象棋的戏堪称经典。而从他想放过wallace就看得出,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硬气的一句let the boy be,我就是坚持我觉得对的。但可惜力量不够,终究淹没于乱世浮尘之中。bodie:原来是dee的小哈喽,一个硬骨头的soldier,标志性的飞痰和酷似姆巴佩的长相,关键老爱包个头让他更像忍者神龟了。randy:爱笑的孩子,运气却不好。host被驱逐,自己只能流落收养所,carver虽然想帮,但无奈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像namond那样好运,正好碰到bunny这样有耐心、有能力施以援手的大哥。carver:从一开始在daniel组里面越级汇报被发现,就已经很明显体现出他的仕途野心,和毒贩一样是play the game,只不过背景是警局,他跟herc一对活宝,虽然看似更攻于心计,herc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其实哥俩想发达的心态是差不多的。herc:真的让我想起21 jump street里的channing tatum,在美国时候看到不少这样的警察。他对bubbles的辜负让我对他没太大好感,后面跟着levy混,估计人家请他回家吃饭也就是礼节性跟他客气客气,毕竟这哥们品性、底子确实一般。先想到这么多,之后有空再补充。---------------------分割线 以下是观影时候的一些随感-------------------------------s1e41. 货越差反而赚得越多 完全是垄断+超级刚需的情况(法外市场)就和手下干活的被压榨还是会回来干一样 不想找正经工s1e61. 宣誓来获得窃听权 对一个人的credit、word是很看重的 所以讲信用、保护个人财产的zf能获得更低息且更庞大的贷款2. 没什么比没收资产更能增加部门预算的了 所以zf要耍流氓要小心3. 警局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考虑 如果上头不感兴趣的案子 再觉得重要也无法得到资源去破s1e91. 在一个人的talent 区域 可以很不同 那个拼字游戏guy是个很好的例子 找对定位发挥edge很重要s1e101. 本来就没有被信任会不拿赃款 所以碰到没有被wired的情况就直接拿了s1e131. 一旦in the game想脱身就很难了 bubbs、wallace、orlando都是的 估计dee也挺难的 后面的cutty也是 社会支持不够s2e051. ziggy想自己干 受不了侮辱 和preston打自己岳父 都是自我意志体现s3e011. 纸袋包酒 给了双方体面 无用的法律如果没有被废除 只能绕过s3e071. hamsterdam出来后 警察也开始抽成了 s4e131. word是不是有分量 omar,wee bay. man got to have a code
来自网友【sumooo】的评论一口气补完,就在这里把整部剧集的感受写一下好了。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不大记得出处了,大意是“美好的东西娱乐你,伟大的东西摧毁你”。这是我对于整个剧集系列的整体感受。很早之前就听过本剧的大名,但当时推荐我的人说这是一部“很好的探案剧”,当时丝毫没有提起我的兴趣,因为我本来就比较偏爱这种类型的剧,看得实在是有点多,也就听听就过了。让我开始看这部剧的是编剧大卫·西蒙写的《街角》。街角9.1[美] 大卫·西蒙 [美]爱德华·伯恩斯 / 2023 / 上海译文出版社从这本书里编剧对于巴尔的摩的了解和刻画就吸引了我,后来才看到评论说《火线》的叙事角度和这本书差不多,剧版《街角》反而没那么还原,我这才点开了这部剧。熬过前面两集的脸盲阶段后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看完之后只觉得意犹未尽。在我看来,这部剧已经超越了优秀作品的范畴,可以归类到伟大的作品里去了。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那句话一样,优秀作品看完之后的感受往往都是心里上的爽快感居多,过了也就过了。但真正伟大的,历久弥新的作品,则是能让人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思考,甚至开始打碎自己的某些认知,是所谓“摧毁”。本剧从叙事的广度、深度而言鲜有对手,更遑论编剧对巴尔的摩底层入木三分的刻画,让我感觉就算从未踏足过那里,我也熟悉巴尔的摩的每一个街角。1.故事1.1街角这是整个故事的基调也是发展的基础,但相较于其他阶层,编剧对街角的着墨其实也没有超过其他地方太多,尤其在第二季后,街角也同其他地方的故事一样,被揉成了许多股线中的一股。但每个观众都能清楚感受到,街角是巴尔的摩不可或缺的存在,街角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和城市的运转,另一方面,街角也是整个社会运转的结果。街角是能够容纳一切肮脏、污秽、阴谋、暴力的地方,也是摧毁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是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街角的人们大多从未学会如何面对生活,只能靠毒品维持基本的生活动力。 它就像城市的垃圾桶,一切暴力与动乱的根源都在这里酝酿,那不如把垃圾全部放在一起,盖上盖子,这样起码城市的其他部分就不会再被污染了。第二季就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大型社会实验,Colvin警长试图通过设立Hamsterdam这么一个毒品交易自由区,达成毒贩和警察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不允许携带枪支,在自由区内可以随意进行毒品交易。这一实验似乎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却遭到了大众的反对。因为这项实验听起来实在是太“不人道”了。直觉来看,怎么能把瘾君子和毒贩子关在一起任由他们自生自灭?那这里岂非是人间炼狱?Bubbles在这里的一夜看的屏幕外的我都心慌。夜晚嗑嗨的人们聚在一起狂欢,这狂欢是彻底失序的,整个街区漆黑一片,不知道哪里就躺着一动不动的“尸体”,又或者某个拐角会突然窜出一个神志不清的吸毒者对你拳打脚踢,整条街只能靠吸毒者们狂欢时点燃的大火照亮。在这里,coke和dope不再是稀缺品,反倒是日用品供不应求。Bubbles碰到了他以前的白人小弟,看着他从破败的空屋里走出来,脸上挂着超脱的笑容对他说“这里就是天堂”。此时此刻他的灵魂已经升天了,你不知道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否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已经登顶极乐,明天的早饭在哪里谁又会在乎呢?毕竟每个人都知道,毒瘾有多么难以抵抗,就算政府不提供这样一个地方,他们也会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默默嗑嗨。所以现实中好像这实验已经被应用起来了。就像每一季的片头曲唱的那样,“you gotta keep the devil, way down in the hole.”1.2码头这是第二季单独拉出来的故事线。第二季的故事相较于其他四季有一点点像番外的性质,和本片巴尔的摩西区的毒品生意关联不算大,主要引出了上游的供货商”希腊人“和一级批发商Proposition Joe。不过第二季的主角当仁不让是Frank和以他为代表的码头工人工会。这季好像也是《极乐迪斯科》的码头工人工会的来源。码头代表着昔日繁荣的衰落,和《极乐迪斯科》整体的故事基调非常契合,也难怪会引入这么一笔。巴尔的摩作为港口城市的地位日渐衰减,机械化也让码头工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Frank试图通过走私和毒品运送来赚钱游说议会,为码头获取政策倾斜,恢复往日荣光。码头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前几年的奈飞纪录片《美国工厂》,传统产业的衰落伴随着大批产业工人的失业,而这些大工厂大公司的倒闭则往往伴随着一整个城镇或者更大范围的衰落。这些被抛下的产业工人和地区也在堕落进街角的边缘岌岌可危,就如同Frank的儿子Ziggy和侄子Nick。父辈经历过好时候,所以总还对未来抱有一点期望,觉得政策改变或者新的资本能够帮助他们回到以前的时光。但子世代都很清楚,他们根本不可能回去了。退一步讲,就算Frank真的成功拿下了粮食码头的项目,机械化的浪潮也不可避免,工人被取代是迟早的事情。Frank觉得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到最后也终于认清事实,他什么也改变不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普通人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螳臂当车。1.3学校这部分故事是最让我痛心的。大卫·西蒙在《街角》里就提到,学校对街角下一代孩子的帮助极其有限,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街角已经成为了他们血液中的一部分。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质问:难道你指望一个几岁的孩子能够在父母嗑到不省人事的时候能饿着肚子做完家庭作业,又或者是你从小到大认识的每一个同伴都在告诉你不要去上课了和他们一起去玩的时候去准备明天的功课?这不是的对孩子的要求,这是对超人的要求。在本剧中对学校的刻画则更全面了一些,这里的教师面对来自街角的孩子也都充满无奈。为人师,除了教授他们知识,当然也要负责引导学生。这是常识,但是教师也是普通人。教师除了要教学,更要应付来自上层的各种检查,领导的要求,学生的不理解,自己的有限的精力能做的事情实际上很少。指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帮助这些来自街角的孩子的命运是天方夜谭。教师能做的无非是帮一帮真的想改变的孩子。在重点讲学校和教育的第四季,Prez成了一个菜鸟老师,而他教的几个来自街角的孩子有因为告密流落孤儿院的,有无父无母只能回归街角的,有家庭扭曲只能依靠街角的,最后只有一个小孩被前警长收养离开了街角。那些在课堂上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和同学嬉闹的快乐时光只是他们注定要回归街角的短暂人生中很快被遗忘的片段而已,什么也改变不了。 学校也不过是这一个大体系的一环,也不会容纳所有人,总有人被抛下。而被抛下的人,只能回归街角。1.4政坛和司法系统由于街角的存在,巴尔的摩的司法系统一直是疲于奔命的。底层被领导的命令支的团团转,中层忙着完成上层下达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负责安抚管理下层。Daniels最开始就是很典型的中层,但是他属于有自己底线的那一拨。他带着除了热衷探案其他方面一塌糊涂的McNulty,有成为McNulty潜质的Kima,俩菜鸟Herc和Carv,关系户Prez和系统边缘人Lester成立了重案组,破获了Avon的案子,把他送进了监狱。随后步步高升,一路走来抓住了机会,为了升迁也妥协了但是他也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最后还是离开了警局。这就是在权力机构内的生存之道。其他人则更为熟练的玩弄这一套守则,无论是警局里的局长副局长,还是检察院里的人们,又或者是Carcetti为首的政客。在权力机构内生存,妥协是必要的,妥协就是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吃屎。在此不得不祭出Carcetti的名言工作就是吃屎可以这么说,爬得越高的人,越擅长吃屎,这就是游戏规则。1.5媒体第五季作为收尾季,讲了媒体。公众天然就喜欢更刺激更离奇的东西,但是新闻报道讲究的是尊重事实,Gus对Scott的意见也就在这里。Scott是个非常善于”粉饰“新闻的人,更过分一点的说,他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小说家。新闻创作和写小说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真实。可问题在于,新闻的事实是客观的,但新闻的记录是主观。凡涉及主观叙述,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事实。那这扭曲的程度多少是能被接受的呢?Scott起初是捏造了几句当事人说的话,再是修改事实情节,到最后报假案,一步步越来越过分,可报纸的主编们明知道他编造事实却依旧申报普利策,最后甚至还拿了奖。 真实和谎言的界限本来模糊不清的,纪实文学中修饰和伪造也没有本质区别。每个人都只能在一片混沌中找到自己的底线,哪怕一切都没有意义。 2.角色2.1坚持自我的人们在每个故事领域,都有坚持自己准则和底线的人,绝对不是每碗屎都吃,尽管每个人的底线都不尽相同。McNulty和Lester的底线是一定要解决案子,寻求的是结果正义。Kima,Carv,Bunk则是坚持手段必须正当,他们更看重的是程序正义。Daniels的底线是不能做假,Omar则是罗宾汉式的人生准则。准则和底线是奢侈品,更多的街角的人是不存在这个东西的,大部分吸毒者为了毒品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如同第五季戒毒互助会上一个人的发言”我的底线设立出来就是为了被打破的“。可以理解没有底线,但是编剧和我个人所持的观点是更加尊重能守住自己底线和准则的人。2.2孩子们在街角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毒贩、吸毒者、流浪汉、罗宾逊……而这些人是如何成为他们如今的样子?他们小时候又是什么样的?第四季开始编剧给了我们答案。编剧重点刻画了几个孩子,Mike因为家庭原因封闭内心,对拳击教练和Prez的关心拒之门外转而寻求Chris的帮助,最后成为了Omar式的人物。Randy则由于Herc的漫不经心的错误无法立足于街角,被众人排斥。Carv想要帮助他,却因为系统问题无能为力。到最后Bunk在孤儿院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混混。WeeBay的儿子是唯一一个逃出街角的人。Colvin是想真心做点什么改变现状的,但最后无论是社会实验还是教育实验都被关停,好在他救了这一个孩子。Duquan则绝对是全片中最让我痛心的孩子。 他放在哪里都会是个普通的小孩。他有普通人的善良软弱,所以无法混迹街头。但同样由于软弱,他不能独自在街角生存,只能寻求别人的庇护。Mike庇护得了他一时,却走上了Omar的孤胆英雄式道理。 Mike杀了Snoop之后带着Bug和Duquan离开,Duquan试图通过他们以前共同生活的回忆唤起,让他不要走上暴力与毒品的结局。他流着泪说他们一起玩的场景,Mike的回答却是我不记得了。然后Duquan只能离开他,走向了流浪汉聚集地,跟着那个收废品的人,坠入了毒品的深渊。 他其实很会读书。如果幸运一点,他本可以被一个好人家收养,见识更大的世界。但是他没有,所以只能成为下一个Bubbles。 到最后他出现,骗Prez自己要去读社区大学,撒谎时他脸上的表情没有半点波动。甚至到Prez都已经明摆着说了如果欺骗他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彻底完蛋了,Duquan脸上露出的仍旧是那副彬彬有礼的瘾君子式笑容。3.个体抵抗与体制力量这段其实是看过齐泽克的分析之后萌生的额外的感想。【翻译】齐泽克评《火线》 齐泽克对本剧的分析是借着这个由头说到个体对体制的反抗。用齐泽克的话来说编剧是相信个体反抗被操纵的体系,并争取尊严。编剧觉得人是可以趋于完美的,至少自己可以选择不同流合污。与之相反的看法则是制度可以趋于完美,但个体不行。但人其实是有异质性的,每个人生来不同,生存环境千差万别,幼儿之间的差别或许三两句还能概括,成年人那真的是除了都是人类这个物种之外几乎没啥共同点。编剧所描写的那些有原则底线的人,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并不是努力就可以收住底线。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样,能有坚守底线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个奢侈品, 会有这些想法的人或许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或者是生存的环境更好或者天性更善良又或是更多解释不清的元素。我选择放弃分析成因转而寻求结果。即有的人就是不能坚持自我反抗体系的,这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只是有这些特质的人会更让人尊重,虽然这尊重本身也无关紧要。 编剧也并非完全天真,他对个体抵抗的看法则是个体是可以试着改革这个体系,但取胜的终将是后者。片中各个正面角色对于体系的反抗是我们在剧作过程中乐见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是这种描写手法,个体抵抗虽然软弱无力但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最经典的就是《素媛》和那部片子里结尾经典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被世界改变。但齐泽克对于这种反抗行为是这么评价的 这种观点无法领会的是,这些个体在斗争之中都丧失了自己的纯真——这倒不是说他们就被败坏了,而是说,即使他们正直和善良依旧,他们的行动也要么变得无关紧要,要么事与愿违错得可笑,反而为他们所反对的那个势力注入了新的生机。 这也就是最终结局重案组的灵魂人物Lester退出警局,专心致志做微缩手工。而事与愿违呢,则体现在第五季McNulty和Lester撒的这个大谎也并没有真正消灭Marlo,巴尔的摩的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们的努力似乎完全是徒劳。就如同McNulty在第一句结尾振聋发聩的提问“What the fuck did I do?”齐泽克指出,个体体抗是体系存在的一部分,是整个生命大循环的一环,就跟狮子吃羚羊一样。颇有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觉。 这个结论太反直觉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制内一次次微小的抵抗就像给它打补丁,你以为你在抵抗,实际上是在帮他续命。那如果真的想要体制加速死亡,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随波逐流,吃每一碗送到你眼前的屎,不论它是什么。又或者选择完全的逃离公共空间,龟缩到自己的天地中。乱七八糟说了这么多,基本是我在观看过程中想到的所有点了。后续多看几次肯定又能发现新的东西。看完这部剧感觉像进了大补,得好好消化一下。